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对加强皇权有什么影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因此皇帝的权利达到高度集中,但是问题又来了,离开了丞相的***,皇帝每天日理万机,公务非常繁忙,事无巨细全部都得靠他来处理,每天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当皇帝的乐趣根本就体现不出来,放牛娃出生的朱元璋也能够勉强应付。
但是她的后代就不像他一样了,为了给自己减轻负担和压力,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明成祖,不敢违背先皇遗召重立丞相,但是他设立了内阁,内阁首辅权利也慢慢的在增加,成为***皇帝的助手,由皇帝任命,完全听命于皇帝,做着曾经丞相做的事情,但是却无实际权力,与位高权重的丞相无法相提并论,丞相的职权来自于国家制度,皇帝外出之时,丞相可以统领百官,但是内阁却不能,只是相当于一个秘书机构。并无决策权,对皇帝决策的影响非常小,这个机构是皇帝加强皇权的产物。
军机处是在清朝时期的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一个内侍机构,使得皇帝的权利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境界,军机大臣每天起到上传下达,依葫芦画瓢的作用,从军机处的简陋的环境,就可以看得出来它的地位也相当的低,但是作用却是相当的重要,地处内庭,离皇帝非常近,目的就是为了更好让皇帝随叫随到,方便皇帝使唤,同样也是做着之前丞相所做的一切事情,但是地位却是截然不同,亨受不了丞相的待遇,他们的权利也是只来源于皇帝,皇帝可以随时更换他们。
内阁制和军机处制度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产物。
内阁制首创于明朝永乐年间。从秦朝统一开始到明成祖朱棣设置内阁这一千五百多年间。皇权和相权一直是在不断的斗争的。从本质上来说,自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是官僚制。而宰相或者丞相就是百官之首。以宰相为首的官僚集团和皇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是相互依附又相互斗争的。宰相权利大就必然侵犯皇权,皇权强势的时候又必然要削弱相权。
朱棣废除丞相后,丞相的权利全部都转移到皇帝身上。百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但是皇帝一人精力毕竟有限,所以就创立内阁。内阁实际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团体,只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起初并没有决策权,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才有决策权利。明朝中后期成为国家政事的实际决策行政机构。所以才有了嘉靖,万历几十年不上朝但是国家依然正常运转的情况。
清初内阁依然保存,雍正帝才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另外,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需要强调,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
所以不管是内阁还是军机处,实际上都是皇权相权斗争的结果。分散了相权 ,加强皇权的工具而已。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想必大家看《甄嬛传》《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内阁”、“军机处”这样的机构,大家对这些机构了解的怎么样吗?小面就由我来介绍介绍!
清代的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明代制度的翻版,专家把它称为“清承明制”。但是清代的内阁与明代的内阁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下面将重点介绍清代的内阁:
内阁。清代的内阁是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实际上,据专家研究,可能在清代还没有建立之前就形成了。这也是清代少数民族***的特色,就像大蒙古国时期蒙古贵族族拥有的特权一样。皇太极天聪二年(1628)设立文馆,分配皇帝的亲信担任要职。
后来,也是在皇太极统治时期(天聪十年),文馆变为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院”。
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三院”为内阁。至此,清代内阁的名称正式出现。
清代内阁的职责与明朝有相似的一面,又有着不同。不同点在于南方房和军机处的存在,这两个机构成为内阁独揽一面的障碍。所以它的权力要比明代的小。
清代内阁的主要职责有“草拟旨意”,但只是按皇帝说了的办,所以体现的是皇帝一人的独揽大权。
军机处。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奉旨处理各种事情。军机处大臣的选择上主要由皇帝任命,参与决策的人员,都是皇帝的铁搭档,他们在军国大政上有一定的权力。
不过,军机大臣的地位并不是太高,只是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从六部官员和内阁成员中选出来,共同决定国家大事儿。
内阁是***高级官员代表***与各部门商议政策的组织。我国明朝在朱元璋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接着他又设置大学士,作为他的顾问。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派解缙,胡广,杨荣进入文渊阁,参与机务,成为了内阁。
最初,内阁是秘书机构,宣德年间,内阁权力开始上升,成化和弘治年间,内阁可以与皇权对抗了,万历时期,内阁权力达到顶峰。清朝沿用了内阁制,但是清朝还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所以清朝的内阁权力没有明朝那么大,雍正后来设置了军机处,内阁就是有名无实的机构了,清末设立了责任内阁,内阁和军机处就被废除了。那么内阁和军机处都有什么样的职能呢?
1.内阁
内阁首先就是要参与议政,宣布皇帝诏令。其次要办理本章,处理部分奏折。内阁还要办理典礼祭祀的有关事宜,组织编修,存贮档案书籍。
2.军机处
军机处是清雍正皇帝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开始时是为了军事,后来发展成为了总览军政大权的机构,权力超过了内阁。军机处的职责:掌管起草圣旨,参与军国机务,政务及刑狱,拟定对外藩朝见皇帝的颁赐。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之后,设置内阁大学士(官员正式的称呼是武英殿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在奏章上给出处分意见供皇帝参考,这个叫票拟。明代的大学士可以被认为是类似于参事咨询的职位,要求非常高,必须是翰林院出来的,有丰富的从政经验。大学士的品级其实并不高,正五品,一般会加三公三孤虚衔,提高品级。到了明代中后期,严嵩、张居正这些深受皇帝信任的内阁首辅大学士影响力非常大,也有称呼“阁相”的,但只是尊称,内阁还是没有行***的。清代继承了这一体制,但是把大学士的品级提高到正一品。从雍正年间开始,从内阁官员中又选拔出精干的一些人组成军机处,主要是为了应对西北战事,放在了隆宗门外,随时可以觐见皇帝,之后成为常例。军机处更像一个秘书处,每天跟皇帝进行晨会,皇帝口述处置意见,会后军机大臣形成书面文字供皇帝再审无误后廷发到各部督抚那里去执行,效率非常之高。无论是内阁还是军机处,都不是一个行政机关,跟***各部门不是上下级的关系,它只是供咨询或者说是协助办公的机构,所以不会妨害皇权。
明代的内阁权力是如何一步步扩大的?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案为借口废立中书省和宰相制度,分权于六部百司。千百年来,皇权与相权一直交织在中央***权力的中心地带,权力之间相互压制。明成祖朱棣虽有朱元璋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建立。内阁成立之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分给内阁,行***分给六部。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展,仁宣两朝的内阁开始执掌朝政。
宣德年间,内阁之阁臣大多由各部尚书担任,且阁臣们又为皇帝之师,故内阁在朝地位崇高,声望日隆,宣宗更是试验性的给予了内阁“票拟”的权力。票拟虽说可以参与机务,但无法决策最后也得经过皇帝的批红。但是到后来,票拟却变了个样,皇帝没有适当的理由,无法拒绝内阁的票拟的,内阁大臣可以利用制度约束皇权了。
嘉靖时期,世宗痴迷道教,一心修道,深居简出,他为了不被俗物缠身,便选取严嵩为代理人,所有政事都放任不再过问。这个时候的内阁,已经是权压六部。
明神宗继位时,张居正出任首辅兼任帝王师,颇受太后信任。居正勾结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把持朝政开始一系列改革,让内阁成为***运转的中枢。官员的大小事情将被记载在三本账簿上,一本送往六部与都察院,一本送往六科,一本送往内阁。六部与都察院根据账簿审查官员;六科根据其账簿审查六部的执行情况;最后内阁根据账簿审查六科的工作如何。天下所有事情都要经过内阁首辅与内阁大臣商议,谏官参谋进言,商量讨论决定。此时 ,张居正为首辅时,权力达到顶峰。此时皇帝年幼,百官尽受辖于内阁,大臣专权擅政,把持朝政,皇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但在万历皇帝亲政后,废除张居正改革的一切措施,并刻意压制内阁之权力,内阁由此衰弱,再无法达到张居正时的巅峰状态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skw.com/post/39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