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是怎么过元宵节的?有哪些跟元宵有关的民谣或风俗伴你长大?
额,今天刚刚写了一篇,分享一下
有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过了正月十一,在农村,家里就准备过元宵了,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这天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暖的开始,又称“上元节”,我国文化悠久,单是这元宵佳节,便是由汉朝兴起,小编家住农村,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元宵佳节的禁忌。
元宵佳节,在过去是中国的情人节,封建时代中国女子不可随意出门,而元宵节这天是可以结伴***的,未婚男女可以借着赏灯,赏月来物色对象,所以在元宵节这天,可以约上自己心仪的对象赏月赏灯。
元宵节还适合送灯笼,因为灯和“丁”是谐音,元宵节送灯给刚结婚的小夫妻或是想要生孩子的亲朋好友,有添丁吉兆。
“正月十五迎紫姑”,紫姑是一位善良的姑娘,传说她贫困而死,而后人为了纪念她,便在正月十五这天,用稻草或布袋做成紫姑的形象,对着她说一些悄悄话,或是自己不幸的的遭遇,这个也反应了旧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到了新时代这些民俗基本上已经消失。
元宵节这天适合走桥,逢桥必过,这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
元宵节禁哭啼,传言会给家里带来霉运,因为元宵节据说是天宫大帝的诞辰祭日,要以喜庆为主,父母也尽量不要让孩子哭啼。
关于小时的元宵节实在没深刻的印象,小时家里条件都比较清贫,反而不比现在热闹,现在条件好了,人们反而更加重视传统节的气氛和传承。
如果非要说出个一二,那就只记得吃汤园和放鞭炮了,剩下就是一家人忙上几个菜围一桌吃吃喝喝,气氛就像是为春节送行,因为我们这过了元宵节就意味着春节的结束,又要开启新的一年的忙碌了。
所以,这天不但没有很高兴,反而有点失落,大人们要工作了,孩子也要上学了。
今天,国家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元宵节也丰富起来,什么看灯展,猜灯迷等,人们的幸福感增强了,元宵节再也不用愁新的一年何去何从,元宵节大家只是欢庆,欢度!
元宵节的习俗有: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等等。
吃元宵南方较吃汤圆。他们的做法成分风格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非常怀念小时候过元宵节。那时候家里生活不好,元宵节当天大人会给我们买个灯笼,叫我们猜灯谜,谁猜对了就奖励谁一块糖果,觉得非常有意思。到了晚上我们几个小伙伴打着灯笼晃来晃去,到街坊家串门。总之现在非常怀念小时候过元宵节。好多风俗习惯一直伴着我们成长到现在。
小时候过月宵节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那时候没有袋装元宵,都是散装的,谁家买就用秤盘子称,那时元宵的馅料也单一,只有五仁的。靠近傍晚还要上坟,给已故亲人送灯。晚上家家户户还要用锯末子拌柴油放路灯。这天晚上秧歌扭得也最欢势,因为过了这天晚上组建了半个多月的秧歌队伍也将解散了。我记得正月十五这天还愿意下雪,村里人都把这叫做正月十五“雪打灯”。
小时候的正月十五还有给人“打花鼻子”的习俗,被“打花鼻子”的主要对象大多是姐夫,因为姐夫在小舅子小姨子眼里是一个挺坏的角色,小舅子和小姨子平时没少受姐夫欺负,所以小舅子和小姨子要在正月十五这天联合起来,要给姐夫还以颜色,制裁一下姐夫,让姐夫尝尝被欺负的滋味。“打花鼻子”所需材料是锅底灰,用时需蹭在手上,兄妹几个趁姐夫不注意,齐心协力把姐夫按倒在地,大家你一把,他一把,使劲往姐夫脸上抹锅底灰,直到把姐夫折腾的没一点人样方可住手。正月十五这天,可以说是姐夫的”受难日”,也是小舅子和小姨子们的“复仇日”,在这天,许多“姐夫”们都会被小舅子人姨子们打了“花鼻子”,看上去个个都象小鬼儿一样狼狈不堪。
小时候的正月十五非常有意思,不象现在有些习俗都没有了,就连“放路灯”,“打花鼻子”的习俗都很少有人会记起了,不过给逝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还一直延续着,不同的是,以前送的灯是用苞米面蒸制的碗状灯,里面倒上豆油,再用数根线捻成捻儿一头放进豆油里,一头搭在“碗”沿点燃,为预防被风吹灭,还需用脚踹出一个深雪窝把油灯放里面,这样风起的时候油灯不至于被吹灭。而现在科技发展了,给故去的亲人“送灯”都送电子灯,电子灯不怕风,不怕雨,开关一按就能亮上一夜……
小时候我们这里过圆宵节没见过吃汤圆,早晨吃旗花面,中午吃***、豆腐、粉条我们这里叫入菜,就是把***、豆腐、粉条三种菜在油锅炒七八成再倒少许水小火心要炖而成。至于风俗傍晚在自己家前放堆火***争先恐后跳过火堆,迷倍说法是烧烧上一年悔气。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skw.com/post/3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