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的炊饼铺和王婆的茶馆,谁的生意更好些?
首先我不确定炊饼是什么东西,原来我以为是像烧饼之类的食品,后来看央视《水浒》,发现武大卖的是一担担白面馒头。
至于茶铺经营的茶类,就比较明确了,它就是茶,至于红茶绿茶,歧意就不甚大了。
说谁的经营水平高,这问题不算有意思,但细细品评一下,竟也能品出一些有趣的味道来。
武大郎卖炊饼,市场需求有多大?按说古代是单一的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老百姓的传统,没有事谁愿去吃被别人挣了一份工钱的食物呢?
可是宋朝是个相对稳定的社会,除农业外,其它行业也很发达,这点,看看《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社会风情就可以了解,《清明上河图》虽说画的是东京汴梁,不是阳谷小县,但阳谷县也处在中原繁盛之地啊,比之东京,缺的只是繁华规模,二三产业还是有一些的,武大郎的炊饼就是面向市民群体的,因此,炊饼的市场意义不必怀疑。
既然炊饼有市场,剩下的另外两个发展因素也就不在话下了。这两个因素是诚信经营和勤劳经营,武大郎虽然人猥琐,但人品不猥琐,决不会干***冒伪劣坑人的事,因此,产品的口碑不成问题,而武大郎另一个优点是勤劳朴实,相信这点也是谁也不会否认的。
由此推断,武大郎的生意很不错。
再看王婆的茶铺,这显然是个愿者上钩的地方,她不似武大郎那样主动迎合消费者,而是坐地等客,因此,估计她的生意不会太好,王婆做为一个老太太,性吸引力是基本不存在的,而她也并未为了生意去招聘年轻貌美的女子做服务员。
但王婆另有手段,茶铺,对她来说不过是个社交场所,她干的是黑白阴阳道买卖,就是说,她既做合法的男女媒妁,又为上不了台面的狗男女们牵线搭桥,白道黑道,道道吃。至于茶铺,那就是个地下交通站罢了。
武大有技术,他的炊饼是品牌。他如果好好做,生意应该不错,足以养家糊口。他的问题是不该选潘金莲为妻,有多大的脚就穿多大的鞋。他和潘金莲不合适。
而外婆的茶馆就是挣些闲钱,不是养家糊口的买卖。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哄一些小费。所以,她兼做媒婆,给西门庆拉皮条。
所以,选配偶要合拍,还有就是不要和王婆之类心术不正的人走得太近。
单论生意中钱货的交换率来说,武大郎的吹饼生意应该更红火一些,武大郎其人老实本份吹饼应该份量很足,潘金莲本是从大家出来的,见识的多,经潘金莲帮助过的武大吹饼味道也许不错,再加上武大郎厚道说话亲切平和生意肯定不错,要不单凭武大的人材是养不了那个漂亮妩媚的潘金莲的。王婆其人鬼脸人样,平时靠说媒和拉皮条营生,茶馆不过是她那营生的障眼平台罢了,平时去她茶馆的人无非是一些不务正业、鸡鸣狗盗之徒,当然也会有一些不正经的老板和地主之类,这些人来到王婆的茶馆也是想做一些风流梦罢了。他们在王婆的茶馆消费肯定出手大方不计小节,王婆也会趁机得到不少小恩小惠。因而王婆茶馆的生意利润较高是应该的。
武大郎是将炊饼在家用屉蒸熟后,用担子挑了,走街窜巷的卖,不是炊饼铺,临街的房子也是租的。遇到刮风下雨天,只能在家歇着,天寒时,没等卖完,就凉了,卖不了剩下了,只能自己吃,吃不了是不能回笼再卖的。三伏天,人们想吃些解暑的东西,看见炊饼,又怎会有食欲,伏天损耗更多。如此看来,卖炊饼也是只能勉強维持生计而己。其实武大郎不具经商头脑,房子临街,开个炊饼铺,潘金莲貌美如花,用潘金莲做服务员,整个一个炊饼西施,武大其貌不扬,炊饼手艺却是天下一绝。以潘金莲姿色,炊饼铺还不门庭若市?郎才女貌,男人有能力了,才能与女人的姣好容貌相配。夫妻俩经营店铺,日久生情,潘金莲也不致于红杏出墙。王婆明里开铺,暗里却做着拉皮条的生意,这买卖一本万利,若无潘金莲相助,武大是比不了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skw.com/post/27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