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每”字看起来下部分像人,中上部像草,是什么造字含义?
题主言「每」字「下部分像人」、「中上部像草」,想必是参看了《说文》的解释:
许慎《说文》所依据字形是小篆和部分战国文字,他没有看到东周以前更古老的文字,所以,《说文》将「每」解释成「从屮,母聲」的形声字,是不大正确的。
「屮」也就是「一棵草」的象形。
---------------------
上面的解释可能有术语不大好懂,下面我就详细用简单的话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说「母、每」的造字意图。
「母」的「甲、金、篆」三体:
每(美)是由生的省形“”和母会意而成的字。生“”中“丿”表示向下向内,这里指植物活动的向下生根,或动物的下生;“一”表示某一个;母表示母亲;字形会意为母亲所生的某一个孩子。借“美”声表示母亲看自己生的孩子都是美的(俗话: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每的本义为同一母亲所生的某一个。引申1.指全体中的任何一个或一组(偏重个体之间的共性):把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在生产上;2.表示同一动作行为有规律地反复出现:这个月刊每逢十五日出版;3.每每:春秋佳日,每作郊游;4.姓。
秦始皇统一文字前,古文字的种类繁多,表达的意义还只是以图画形式出现。汉字隶变楷化后,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的图画方式,变为笔画形式,意义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汉字研究的方向不要只朝古文字(甲骨文)一个目标去挖掘。汉字八画是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是研究汉字的基础,离开汉字笔画去研究汉字,就像无源之水,空中楼阁,不可能诠释汉字的最基本的本义。有的学者沉浸在古文字甲骨文中,依据出土的甲骨文去猜测或者说去推测汉字的本义,肯定是片面的。从甲骨文到楷体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汉字发生了质的变化,何况甲骨文挖掘的区域也不同,在没有文字统一的那个时代,最后定格的汉字是参考的那个甲骨文,也难以确定。
“每(美)"是由“丿一"不“母、女”组成的,意即个性(每)不是普遍性(母、女),与"羊"不“大"为“美”的意思一样。
中华文化造字原则详见《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前面的“说明”。
文/刘树成
这个问题很好,我也曾自己问过这个问题。
美每同音,绝非偶然。
美,羊大为美,为什么呢?美在甲骨文中表示的是什么呢?不才认为,美在甲骨文中,表示的是头羊,即羊王。只有最强壮,角最漂亮,皮毛最健康的年轻公羊,才能成为头羊。这是自然界的法则,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结果。这就是表“羊王”的“美”后来成为现在字义的美之原因。
甲骨文中,有牛、羊等字,表牛公母的字是牡、牝;表猪公母的字是豕、彘;那么,表示羊公母的字是什么呢?不可能没有,否则,不合逻辑。
推测的话,“美”既然是表义羊王,也是公羊;那么,甲骨文的“每”应该是表义母羊。
从字的发音来分析一下。美每同音,绝非偶然,应该是同源的。推测应都来源于羊吃草时,发出的欢叫声。人类是最擅长、最喜欢拟声的动物,中国文字的发音多来源于对生活实验中各种物理的拟声。但是,人的发音器官又不可能完美地摸拟,当然,也没有这个必要,所以,人摸拟“羊吃草”的声音就是“美”“每
”的声音了。
“每每”在古文中,形容的就是草长得茂盛、生机盎然。
现在就只说这些了,以后再慢慢补充。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skw.com/post/23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