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男子用拖鞋暴打病床上的父亲,到底是怎么回事?
安徽一男子用拖鞋暴打病床上的父亲,到底是怎么回事?(诗配图回答)
安徽临泉出新闻,
儿子虐待老父亲。
事情经过已查明,
临泉警方说案情。
父亲高龄生了病,
身体瘫痪尿失禁。
六月十八赵某伟,
走到医院看父亲。
手持鞋子用尽力,
砸打病床父亲身。
护士见了忙劝阻,
犬子仍然不留情。
自古虎毒不食子,
老人养子是畜牲。
父母从小抚育你,
花费心血历艰辛。
这个儿子无道德,
父亲生病怒气生。
丧尽天良进医院,
毒打父亲失人伦。
一尺三寸养下地,
父母对你不嫌弃。
给你吃来给你穿,
为你建房又娶妻。
父亲病重应照顾,
毒打父亲法不依。
抚养父母是义务,
世间儿女要谨记。
(原创)。
看到这样的评论,我也是醉了,如下图:
竟然以中年人无奈的理由,来理解该男子,试问:我们小的时候,一次一次尿湿裤子,父母是否有这样暴打我们;试问我们小的时候,是不是父母中年时期,他们没有压力吗?试问靠暴打自己的亲生父亲,就是因为压力大就可以被理解吗?
时间:6月18日
事情经过:儿子打父亲的原因是其父不愿翻身,儿子不耐烦(父亲小便失禁,儿子给父亲换裤子,父亲不配合),父亲在该院康复科康复心脑疾病。
这名黑衣男子用拖鞋6次抽打躺在床上的老人。视频拍摄者说,“你干啥,我报警了。”黑衣男子回道,“你报啊,快点啊,我要不打,他也不好呢,你看他装。”目前老人已经出院。
谁都会老,照顾老人请多一点耐心
我们的小时候,父母一次次给我们换尿湿的裤子,他们没有怨言;我们会重复100遍问父母同样的问题,父母耐心作答;有时一个错误我们犯了100次,还是不会改正,父母帮助我们改变。
老小老小,越来越小,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老人年纪大了,就像一个小孩,我们要像曾经的他们一样,给他们多一些关爱和理解。
看过这个***,身为儿子的赵某站在父亲病床前,手上还拿着一只鞋,近乎疯狂的一直在揍病床上的父亲。
同病房的病友在进行言语阻拦后,赵某并没有停止,说要报警,他居然还说那你报呀!
看报道说是赵某父亲4月份开始因脑出血住院治疗,直到***中的事情是发生在6月初,这期间一直都是由赵某在照顾的。
赵某用鞋子抽打父亲是因为父亲小便失禁,换裤子时不配合翻身而激怒了他,下此狠手。
中国有句古话,久病床前无孝子。
这件事情正好诠释了这句话。
也可能是赵某在照顾父亲多日后,情绪爆发,内心烦躁,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举动。
***流出后,当地公安机关也进行了调查并对赵某进行了拘留处罚。
百善孝为先。不知道赵某现在有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丝后悔?
我们每个人都是***裸的来到这个世间,从出生到成人这中间父母的付出是无法想象的。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是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这既是人性的冷漠,也是道德的沦丧。不得不承认,健康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来说,可能比金钱还要重要。因为,没有钱可以挣,但是,一旦病重,不仅可以摧毁人,同时也能摧毁人性中最美好的想象。
6月19日上午,安徽临泉县当地流传出一段“儿子殴打病床上的父亲”的***,引发网友们的热议和关注。***内容显示,一名黑衣中年男子用拖鞋多次猛抽躺在病床上的老人,老人痛得嗷嗷叫。***拍摄者说:“你干啥!我报警了。”黑衣男子回道:“你报啊,快点啊,我要不打,他就不好呢,你看他装!”事发时护士也曾进行劝阻。
事情发生后,临泉县公安局高度重视,立即开展调查工作。经过调查,原来***中的两人是父子关系,躺在病床上的老人赵某田因脑出血住院治疗,***者赵某伟是其儿子,今年40岁。老人从今年4月生病至今一直是由儿子照顾,6月18日当天,赵某伟在为赵某田换裤子时,赵某田不愿意配合翻身,赵某伟用拖鞋多次击打父亲臀部,后被巡视病房的护士发现后制止。
通报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派出所对赵某伟的行为依法作出行政拘留处罚。目前,赵某伟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赵某田则交由其家人妥善照顾。
无独有偶,5月2日,陕西榆林也曾发生过一男子活埋79岁母亲的事情。男子将瘫痪的母亲用手推车拉出去活埋,他的妻子发现婆婆不在后,预感情况不妙,立即报警求助。最终,在民警的突击审讯下,该男子交代所做的事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挖掘,成功将79岁的老人救出,而涉事男子因故意***罪被刑事拘留。
照顾老人,特别是照顾瘫痪的老人,应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只是在一些人眼中,老人却成为一种负担。我们都应该明白,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们含辛茹苦将我们养大,我们就应该将肩上的责任挑起来。当他们老了或者病了,我们要负起责任照顾他们,正所谓“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是责任,这是义务,这更是作为子女应该做的事情!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skw.com/post/2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