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建是谁?
是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1]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本名
曹植
别名
陈思王、陈王
字
子建
所处时代
汉末三国
曹子建是一位中国翻译家和诗人。
他以翻译西方现代文学作品为主要成就,在翻译和传播贝克特、庞德、休谟等人的作品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深得诗歌之道的诗人,在这方面也有不少的成就。
曹植。
曹植生于初平三年(192年),是曹操与卞夫人的第三个儿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敏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谢灵运曾在评价世间文人才子之时说:“天下才气共有十斗,曹植独占其八,我分一斗,天下人共用一斗,才高八斗就是指他。
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语出《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 ,是曹操经常批评夏侯渊的话,意思是"作为将领,应该有害怕、示弱的时候,不能一味的恃勇好胜。将领应该以勇猛为本,***以智谋计策行军打仗;单单知道勇猛,只不过是一个匹夫罢了。"
夏侯渊,东汉末年名将,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常常出敌不意,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初期随曹操征伐,官渡之战为曹操督运粮草,又督诸将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后率军征伐关中与凉州,斩梁兴、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族、氐族、屠各等外族势力,虎步关右。张鲁降曹操后,夏侯渊留守汉中,与刘备相拒逾年,在定军山被刘备部将黄忠所袭,战死,谥曰愍侯。
总的来说,夏侯渊行军打仗,以勇猛著称。但是夏侯渊越是勇猛,越是打了胜仗,曹操就越担心他会因为勇猛而无所畏惧、忽略智谋,从而给他带来灭顶之灾。夏侯渊把曹操的告诫不当一回事,果不其然,最终在定军山一战中全军覆没。
"为将当有怯弱时",不是讲的畏葸不前,也不是讲的一筹莫展,而是讲的应该不恃"专勇"而知己不足、智勇兼备的制胜之道。出席第26届联大的中国代表团成员,谦虚谨慎,不卑不亢,出色地完成了历史性的使命,谱写了新中国外交史上光辉的一页。历史上人称"飞将军"的夏侯渊不听曹操告诫、不懂"为将当有怯弱时",为显赫战功所迷惑,恃勇轻敌,最终命丧黄忠刀下。两相对比可见,这句话真是金玉良言。
"勇敢"与"怯懦",是对立统一的。勇,是为将者必备之素质。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逢敌亮剑的"勇"固然必不可少,但大千世界,人生苦短,狭路之时,少之又少,狭路机会,人生难遇,所以讲究剑法的"怯"也不可或缺,暂时的"怯"是为了更勇敢地出击。"为将当有怯弱时",就是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时刻警醒自己,要考虑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一点,成事的把握也就相应地更大一点。认识到这一点,不仅不丢人,相反地更能赢得人的尊重,甚至是来自对手的尊重。
一个能够成事的人,既要有敢打硬拼的勇气,临危不惧,一往无前,也要有战战兢兢之心,不妄自尊大,不逞匹夫之勇。惟有如此,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skw.com/post/21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