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东启李商隐为什么写?
《上河东公启》是唐代文人李商隐写的一封书信。这封信的开头叙述了作者从同僚张评事处看到柳仲郢的手礼。
接下来,作者用充满感伤气息的笔调叙写自己丧妻以来的处境与心情。
然后作者用“所赖”二字一转,折入对府主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才揭出辞赠止意。这封信连用典故,均极雅切,流丽圆转。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妻子病故。大中六年(852年),柳仲郢自河南尹迁梓州刺史东川节度使,招聘李商隐为判官。
他为收拢人心,想把梓州官妓张懿仙给李商隐作侍妾,但李商隐还沉浸在哀痛中,于是写了这篇书信,谢绝柳仲郢的好意。
昆明2020失业补助金6个月标准?
2、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按当地中间档失业保险金标准的50%发放。
各地不得随意缩小受益人范围,失业补助金四舍五入以元为单位计发。
2020年昆明市失业补助金6个月标准不超过当地失业保险金的80%。
2020年昆明市具体领取标准和领取条件如下:
领取条件:职工失业前用人单位为该职工缴纳失业保险的时间超过一年;职工并非因为本人的意愿而造成的离职;职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了失业登记,并且该职工有求职的要求。
领取标准:一类区:953元/月、1046元/月、1138元/月(东川区、安宁市除外);二类区(昆明市、东川区所辖县,玉龙县)每月分别为820元、926元和1019元;三类区(其他县)分别为每月709元、801元和894元。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中出现两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为之吗?
夜雨寄北
唐代: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
你问啥时回来,还不知道呢。
巴山晚上下雨,池塘都涨满了。
啥时才能一起秉烛夜谈啊。
瞧,外面这雨下的!
问题: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中出现两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为之吗?
这么写当然是有意为之,两个巴山夜雨含义不同。另外李商隐的这一手法,也是效仿前人的笔法而来。当时景物化作日后的谈资,另有一番滋味。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唐)
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当时的景物,第二个巴山夜雨成了想象中未来的回忆。
君问归期未有期,第一句有问有答:你问我何时回家,我也不知道呀。苏轼在《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写到: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苏轼想功成名就以后归隐山林,可以终究没有如愿。
李商隐更是沉于下僚,他的仕途几乎没有一点点闪光之处,他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时,写下了这首诗。
读书人为了生活也好、为了理想也好,终究要参加科举,及第以后则身不由己,四处漂泊、宦海浮沉。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成了第一句的场景补充,在一个忧郁的场景中,透露出了游子的无奈。
第三句设问,开始想象未来相聚的时刻,这时候的“巴山夜雨”变成了想象中的想象。章法之妙,令人赞叹。
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
七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约813一约858),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十岁丧父,与母过着清贫生活,十几岁便突显才华,后结识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并在令狐楚的帮助下考中了进士。结识令狐楚是李商隐成材的一大幸事,但也是其一生悲剧所在。因为老师令狐楚在李商隐考中进士后不久故去,这时李商隐也与其心爱的王氏结婚。而其岳父与其老师令狐楚分属李党牛党不同政治阵营,一段美好姻缘因此打上政治烙印,一边认为这是卖身投靠,一边认为是蛇鼠两端,两不认可,夹板老鼠两头受气,失去了政治上发展空间,纵然才华万丈也是枉然,一生连个带长字的芝麻官都没混上。
公元852年,李商隐应聘到四川东川节度使幕府中任职,不过就是些秘书工作,相当现在部队不带长字的参谋一类吧,有道是“参谋不带长,打屁都不响”,不仅地位低下,而且收入微薄。这时李商隐的妻儿与朋友大多在长安,四川在长安南部,本诗所以叫“寄北”。
本诗开始一问一答,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也不知道啊,巴山的夜雨正将秋天的池塘灌得满满的了。
为什么不能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去呢?这反映了小人物的无奈,乱世中,小人物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只能象飘萍一样随风漂泊。这跟后来的范仲淹《渔家傲》说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那个“归无计”完全不是一回事。范的“归无计”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建立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那样的功勋,怎好意思轻言思乡回去呢?范说的是悲壮,李说的是悲凉。
等到回去后与你坐在西窗下,共剪西窗蜡烛时,再给你说说巴山夜雨的故事吧!
律诗,特别是绝句,特别忌讳重复,李商隐作为晚唐一代大家,当然不会不知道。本诗却一反常态,用了两个“巴山夜雨”,当然不是巧合,肯定是有意为之。余以为,前一个巴山夜雨,是因为无法回答对方询问的归期,故意搪塞,顾左右而言他,推出个“巴山夜雨正涨着呢”,既然这样说了,那么回去后我再给你细说这“巴山夜雨”中包含的故事吧!
应是有意而为的。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实景,诗人眼前的景。第二个巴山夜雨,是幻境,在想象中能向妻子讲述巴山夜雨的时候一定就是和妻子相见,畅述相思之久,相思之苦的时候。当我们体会到同是巴山夜雨却有虚实之分时,相同的语句就不再有重复之感。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中两个巴山夜雨,叙述了作者远离故土的思乡和别后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其全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此诗不失为思乡念妻之佳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skw.com/post/18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