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成功有哪些因素?
前言:赵匡胤之所以能够成功,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综合后世百家的点评,陈桥兵变成功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条,天时。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即位的恭帝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局十分不稳定。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托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给予赵匡胤最高的军权,可以自由调动全国的兵马。
第二条,地利。
当时,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都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陈桥驿这个地方距离后周首都汴不远,赵匡胤在这里发动军事***,十分有利。
一是自己掌管了全国的兵权,而且都调动了出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二是这个地方能随时知道京城内的一切情况,
三是***以后可以很快返回京城,掌握大局,控制小皇帝。
第三条,人和。
赵匡胤带领大军刚离开不久,都城内就传起了一阵谣言,说赵匡胤将做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谁也不敢相信,却已慌成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都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这也是他的杰作。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技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人心归顺,皇位自然唾手可得。
总结:
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都具备了,赵匡胤建立宋王朝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接下来,赵匡胤就可以根据国内的现实情况和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运筹帷幄,指挥着自己的军队实现华夏一统的宏图伟业了。
陈桥兵变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大片”,成为赵匡胤创时代的起点,成为赵宋王朝三百多年历史的开幕式,可谓是“陈桥一梦,换了人间”。
我说题外话,真实的陈桥兵变的原本记载已经被宋朝时期的史官给掩盖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陈桥兵变的故事梗概是宋朝官方有意识修改后的故事。
理清楚这些我们再来看看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或许就有不一样的看法。也能看到陈桥兵变为什么会如此顺利成功!
因为赵匡胤本人在史书的美化下,到了今日仿佛是在陈桥驿被兵变的将领强行穿上黄袍,然后带到汴梁登基称帝。但是在后周世宗柴进时期,赵匡胤就已经在秘密策划谋朝篡位。
这在宋朝时期士人所修的史书到处可见:
从上诉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赵匡胤在后周晚期担任殿前都点检期间,他不仅仅只是拉拢了禁军将士,也拉拢朝廷大臣乃至宰相王溥,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赵匡胤的行为实际上已经引起了后周朝廷其他大臣的注意,比如杨徽之,但是这种行动都是暗中进行的,并未使得后周世宗柴荣过多关注。而且后周世宗柴荣本人是一个英明之君,这使得赵匡胤小心翼翼,等待时机,隐忍不发。
后周重要军事力量是禁军,而禁军分为侍卫司和殿前司两大系统。在955年,后周世宗柴荣亲征北汉的高平之战中,侍卫司的表现不如殿前司出色,这使得柴荣对于禁军系统进行了改革,主要是培养殿前司。柴荣一方面把原来侍卫司系统的精锐将士拨给殿前司,另一方面新招募的精锐将士也被拨给了殿前司。
在殿前司改革的时候,赵匡胤担任殿前司都虞候,负责这次殿前司的军队招募和扩充,在956年,赵匡胤晋升为殿前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司的几个重要统帅。也是在这个时候,赵匡胤搞出了义社十兄弟,赵匡胤这些亲信都在殿前司任职,举三人为例子:
这无疑也是赵匡胤利用自己扩充殿前司禁军的权力为自己的亲信力量谋取利益。
此外赵匡胤还负责殿前司里中小军官的选拔,宋朝此后的优秀军事将领都出自赵匡胤的亲兵系统,这也是赵匡胤在殿前司系统中收买人心的举动,我们也可以看一些例子: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创造了一个没有流血却建立了一个皇朝的奇迹,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五代十国时期,兵变频繁,而在后周资历并不是特别深的赵匡胤,陈桥兵变为什么能够成功,有三大因素不可或缺。
首先说一下历史背景因素,从唐朝末年到五代时期,军阀混战,藩镇割据,从汉魏以来影响数百年的门阀政治彻底的终结,《少室山房笔丛》上说:“五季以来,取士不问门第,婚姻不问阀阅”。也就是说随着门阀制度的衰退和终结以往由世家大族世袭垄断的局面彻底终结了,在这种背景下,一般的庶族阶层甚至是社会的底层也有了能够提升的机会。和汉魏隋唐时期,很多的乱世英雄出自名门豪强不同,而这个时期的乱世英雄多出身贫寒,多是社会底层的成员。例如后梁建立者朱温、后唐建立者李存勖、后晋建立者石敬瑭、后周建立者郭威等这些人,都是出身低微,低微到有些人甚至连自己的姓氏都不知道。当时”十国“的统治者也是大致如此。
这些人没有家世背景,他们大多白丁起家,性格活跃而且善于投机,有冒险精神,不甘心平庸,这样的总体特征也就到导致了五代时期纷乱的政治局面和***的频繁更迭。比如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从普通士兵开始做起,经历时多年,变成了开国皇帝,这就不难看出赵匡胤的黄袍加身类似的***,在当时也是屡见不鲜。忠于一家的观念淡化,随之而来的就是五代时期”称王称帝“变得非常随便,导致了五代十国时期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君不君,臣不臣“的时期,这就不难理解“陈桥兵变”的发生为什么能够“兵不血刃天时因素方面。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在世宗临死前,曾召见范质和赵匡胤等人并有遗命说让王著为宰相,但是范质嫉妒,怀有私心,为了维护他自己的地位,还提倡废匿世宗遗命,这样他为了掩盖真相必然有求于赵匡胤,这样就让赵匡胤在禁军中的势力急剧的膨胀。在周世宗死以后第28天,赵匡胤在军中两名最大的政敌袁彦和李重进被排挤出去。而赵匡胤的心腹兄弟高怀德和张令铎这些人相继进入了侍卫司,原来作为侍卫司副统帅的韩通权力被消弱甚至架空,就这样,赵匡胤集团一步步的控制了整个的京城禁军。
俗话说,趁你病,要你命,北汉在柴荣逝世这个时间打算联合辽国想要乘着周世宗新丧的局面,一举灭掉后周。后周皇位继承人只有七岁,其母付太后也没有主见,于是大权在手的丞相范质思前想后只有赵匡胤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委任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升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全国兵马。
地利因素方面,当时,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都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陈桥驿这个地方距离后周首都汴不远,赵匡胤在这里发动军事***,十分有利。一是自己掌管了全国的兵权,而且都调动了出来,二是这个地方能随时知道京城内的一切情况,三是***以后可以很快返回京城,掌握大局,控制小皇帝。
人和方面,赵匡胤带领大军刚离开不久,都城内就传起了一阵谣言,说赵匡胤将做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谁也不敢相信,却已慌成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都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这也是他的杰作。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技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人心归顺,皇位自然唾手可得。
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都具备了,赵匡胤建立宋王朝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接下来,赵匡胤就可以根据国内的现实情况和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运筹帷幄,指挥着自己的军队实现华夏一统的宏图伟业了。
我认为陈桥兵变能够成功,究其原因也就是四个原因,今天和大家讲讲赵匡胤成功夺权的“双面把戏”。
陈桥兵变成功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柴荣病逝,留下的继承人恭帝仅有七岁,不能担当大任。
柴荣算是一位比较有为的君主,但是天妒英才,柴荣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而他留下的儿子仅仅只有七岁,难以独挡一面,所以在柴荣的弥留之际,他将后周的诸多事宜托付给了赵匡胤。
所以赵匡胤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巨大的权利,这也为后来赵匡胤实现黄袍加身的愿望提供了条件。
二是当时的紧迫政治局势,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很多百姓和士兵希望赵匡胤能够掌权,改变后周的危难局势。
当时传闻契丹和北汉要攻打后周,范质慌忙派赵匡胤出战,在赵匡胤一行人到了陈桥驿,在军中响起了一些言论:“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这样赵匡胤就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面对国内皇帝年龄尚小,不足以委以大任,国外契丹虎视眈眈盯着后周,所以在这样的内忧外患情况下,为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提供了可能。
三是这场没有流血的兵变,其实是赵匡胤暗中策划的,它不是没有一点点发生的预兆,黄袍就披在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
而我们后来听说的赵匡胤推辞皇位的故事,其实是被历史美化的。赵匡胤其实觊觎皇位已久,所有的传言、天象,其实都是赵匡胤辛辛苦苦做出来的。
早在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的时候,就有流言传出有人挖出一块木头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skw.com/post/1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