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社员一日三餐吃什么?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社员一日三餐吃什么?
六七十年代一般定语:“困难年代”不同的地域所在的人们生活水准大致相同,生活水平如果说低下,各别社员群体中的人十分困难。
说是同工同酬,但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得一样。
A君所在的生产队,七二、三年闹饥荒。记得很有几户人家举家上青海互助大通讨饭,饥寒交迫。如此困境之中吃什么?
那时候国家调拨供应粮,一说是新疆的马牙包谷,但红薯片绝对来自陕西。国家千里路上运粮,到了生产队里一一一
有些社员出门讨生活,生产队不与分配供应粮,把扣下的供应粮分配给其它社员,说是稳定生产。
一日三餐所吃,当干部占上生产队边的都有三餐足食。A君家很多时候吃拌汤,饭吃罢了锅底刮干净,碗也舔干净。就这还有断顿的日子,苦日子怎么度过来的,实在不敢想象。
不请自来!
六十年代本人不太清楚!但是,进入七十年代后,由于农业生产中,受到***和肥料的影响,虽然农民们终日劳作,但是,农业单产还是低的要命!
生产队在缴完公粮和统购粮之后,还要留够明年春播的***,最后已经所剩无几了,只得按照劳动力和人口,再加上工分等的多少来均分紧俏的粮食……!那时候,劳动力越多的人家,所分的粮食也就越多,越是人口多,劳动力少的人家,分得的粮食就越少……!
所以在那个极贫极苦的年代中,绝大多数的人家,粮食是接不上来年的新米上市的!
于是,就有了:“青黄不接”这个词!意思就是,新的粮食还未成熟,去年的粮食早巳经吃完了!中间就形成了一个断档期,这个断档期,就被农民们形象地称为:青黄不接!
于是,农民们想尽各种办法,什么五谷杂粮,只要能够填饱肚子:如:野菜,红薯,南瓜,青菜,甚至榆树皮和榆钱……!
由于本人生活在华东地区,自古经济发展就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在七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我们这边就留传着一句老话:早晨一块板,中午l“蚯蚓”(面条)钻***(嘴巴),晚上“田鸡(面疙瘩)跳门槛!也就是:早晨一块耙耙,中午一顿面条,晚上还是面食(面疙瘩)!
早歺晚歺米汤,每一个人约1两大米,中午吃地瓜,过年最幸福了,可以吃几天纯干米饭,吃几天肉,这是丰收年景。
58年下半年吃代食品(野菜丶树叶丶豆叶丶小量地瓜叶丶谷壳加工成馍样丿,大锅饭结束。59年到62年就没有粮食了。
我在1969年12月~1***3年9月在农村插队,身份是知青。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当地社员差别不大。
(1)插队第一年:有商品粮供应,每月都有大米白面豆油,虽然数量不多(豆油每人每月半斤、大米白面加起来每人每月不到十斤),这也很令当地社员羡慕了。但是集体户都是年轻人,又都是干体力活,饭量大,供应粮不够吃。春季夏季给知青补充了一些“返销粮”,秋季粮食打下来了就分新粮。
(2)后来的几年:和社员一样,吃分配的“口粮”,知青当然都按壮劳力分粮,加上集体户的自留地,粮食一般是够吃的,只是大多都是粗粮(玉米高粱),大米很少,因为我插队的地方是山区,水田很少。想吃白面则要去换(用水稻到公社粮库去换小麦,换的很少,就是为了过年过节吃饺子)
(3)蔬菜及副食
集体户自己养猪养鸡,一共养过三口猪。前三年每年养一口,后来招工,集体户人少了就不养了。养鸡最多时也不超过十只,每月吃几次鸡蛋炒菜算是打牙祭了。集体户有菜园子,种的青菜基本够吃,不过都是大路菜(萝卜***土豆之类)。
一日三餐情况:分时间段
(1)每年春节后到开春,油水最足,因为春节前杀年猪,猪肉猪油能吃一个多月,每天都能有一顿荤菜。炖***炖酸菜炖土豆。也经常能吃到大米饭。
(2)每年的四五月份是最难熬的阶段,每天都是窝头、苞米茬子饭,菜也是清汤寡水或者干脆是咸菜。一星期里能吃一次豆腐就很高兴了。
(3)夏季到秋天,新鲜蔬菜下来不少,但是粮食主要还是陈粮。
(4)秋收以后,新粮下来后日子就好过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skw.com/post/11866.html